早晨睡醒,天已经大亮。
昨晚并没有感觉到冷,电炉子、电褥子,被子也很厚。
想几点醒就几点醒,这种感觉很好,躺在床上抽烟,肚子有些饿。
选择在这里住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日子就离他远去。
穿衣服提着水桶打水,这附近有水房,电水井。
房东不要房租,但是赵明诚电费消耗很多,多给他一点电费钱,就当支付房租了。
炝锅、白菜、土豆,再倒些水,等开锅后下面条。
他也会做饭,就是懒得做。
热乎乎的面条,吃的很爽,味道非常不错。
吃完饭以后,他在九龙村闲逛。
遇到好的素材,就用照相机拍摄下来,最近下雪,路上有些滑。
首尔人口2002年统计,已经超过1000万人,这是一个大都市。
世界各地都在城市化,而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城市病。
一个城市病不是城市本身,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。
九龙村位于韩国繁华地带的江南区,九龙村一条马路之隔,就是高档住宅。
乡村空心化,人群都拥挤到城市中,越发达的城市,贫富差距越大。
首尔繁华的大都市,有九龙村这样的群体存在。
香港有笼屋。
纽约更不用说。
前世看过金敏的《东京教父》,他认为解决城市病的办法是金钱。
赵明诚认为金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,《调音师》的主角,就生活在九龙村,赵明诚给他安排判断不同层次的画面。
富豪家、教会、还有艺术家。
金钱、信仰、还有艺术。
在傍晚17点多,赵明诚站在半山腰,看到一副震撼的画面。
半山腰下面就是九龙村的房子,不远处有一个大十字架,他亮着光,远处就是江南区的高楼大厦。
这样的画面太震撼。
《调音师》的主角,名字就叫李想,这也算谐音梗。
李想=理想
赵明诚拿出相机把这副场景拍摄下来,上下构图,城市和城市的差距的悬殊。
高楼大厦在远处,它是高的。
九龙村的房子在近处,它是低矮的。
十字架在中间,似乎要把它们隔开一样。
赵明诚又奔跑着来到九龙村入口处,这里马路对面就是高档住宅。
马路这边是九龙村低矮的房子。
马路那边是高档住宅。
赵明诚想到美国的种族隔离,这种隔离不是法律规定的隔离,而是人们自动的隔离。
当人们提到黑人区的时候,首先给贴上刻板印象。
贩毒、枪战、贫困、黑帮等等。
同样是在美国生活的韩裔、华裔、拉丁人、或者印度裔,同种族、同语言只在一起玩、一起生活。
其他种族很难融入进去。
人类社会从诞生到现在,一直存在阶级问题,这是不可避免的,除非整个人类灭亡。
赵明诚站在九龙村会向马路对面的高档住宅看,他会好奇里面住的是什么人?
同样高档住宅的人们,也会从楼上往九龙村看,他们会好奇这群人如何生活。
后世网络上有很多朝鲜附近的地区,用望远镜看朝鲜人们生活,他们会把朝鲜人们生活的视频发到网络上。
在视频里同样朝鲜人也会向这边看,他们也好奇对岸灯红酒绿的生活,到底是什么样?
这种感官并不那么刺激。
一个城市、一个地区、一条马路之隔,两种生活方式,这种差距非常震撼!
赵明诚用录像机拍摄。
他已经想好纪录片的名字。
《城里城外》。
他只是一个旁观者,记录他在九龙村生活。
………
在九龙村生活五天,马上就要到2003年,赵明诚开始写《调音师》剧本。
“双目失明”的李想,平日通过钢琴课赚取一点报酬,他准备前往巴黎追求艺术,其实他的眼睛正常。
15年前,跟随父母到九龙村生活,父母相继去世,他自己生活在这里,九龙村是人们口中的贫民区。
偶然间结识住在马路对面高档住宅的小美,凭借出色的钢琴演奏,小美推荐他到自己家的西餐厅演奏。
李想在这里结识了音乐教授……。
赵明诚在写怎么不狗血,他刚开始写李想装瞎,小美开车把他撞到。
这有些狗血,属于电视剧桥段。
故事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,赵明诚还是写一个梦的故事。
夏天、蓝天、微风、白色窗帘。
男人躺在床上,听到可乐罐掉地上,男人睁开眼。
他躺在钢琴图案的枕头。
这个画面感,很强。
线索就是可乐罐。
赵明诚想到后世印度版《调音师》最后打飞可乐罐的情节。
《调音师》结尾李想打飞可乐罐,其实就是风吹倒可乐罐的开头,可乐罐掉在地上,李想才醒来。
《调音师》结尾就是开头。
其实就是李想追求理想的一个梦,他没有去巴黎,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奇遇。
赵明诚早就开始铺垫。
《燃烧》中在教会弹钢琴的就是李想,他因为装瞎子,才被教会叫过去。
其实李想不是瞎子,他是装的。
遇见小美刻画贫富差距。
遇见音乐教授,教授的妻子和奸夫,把教授杀害。
又遇见神秘教会,上百裸体女子,他装瞎谈钢琴。
最后躲过教会追杀、教授妻子和奸夫的追杀。
李想最后前往巴黎,多年以后小美到巴黎出差,在酒吧遇见李想。
有印度版本《调音师》的桥段,但是表达的不一样。
赵明诚想表达现代人在城市生活,得城市病、贫富差距、阶级鸿沟、拜金主义、还有宗教一些问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